- 王文彬;欧阳育良;
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形成需运用新思路、新视角。粤港澳大湾区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其职业教育依托天然的经济、社会、制度优势,拥有良好的发展基础。本文基于新质生产力内在特质,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时代背景与实践困境,结合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提出了大湾区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努力方向,即“五维发展指数”。德技双修度:以新时代工匠精神锻造高素质产业生力军;创新驱动度:以专业布局改革与产教深度融合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协调均衡度:以办学条件全面达标与终身学习推动职业教育公平正义;绿色渗透度:以人才培养绿色化转型彰显职业教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开放融合度:以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共管达成职业教育开放融合。
2025年03期 v.40;No.173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3K]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徐眩;姚红;
积极推进高职院校融入区域产教联合体是深化产教融合和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深入探讨高职院校与市域产教联合体之间的共生关系,从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维度和共生环境方面构建共生理论框架。运用共生理论的核心理念,系统构建高职院校融入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实施路径:明确共生主体,发挥各方优势;推动要素流动,驱动创新发展;设计共生模式,实现互利共生;构建评价体系,评估共生绩效;营造共生环境,促进协同发展,以推动高职教育与区域产教联合体的深度融合。
2025年03期 v.40;No.173 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6K] [下载次数:2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陈晓英;
在技能型社会建设与教育数字化转型协同推进的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正经历从“技能培养”向“文化浸润”的范式跃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系统建构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的创新框架,通过阐释“道器合一”哲学观的教育转化机制,创建“文化传承”与“技能发展”的双向耦合模型,聚焦课程体系、师资结构、数字载体、社会服务、评价标准五维要素,形成“基因解码—要素转化—系统重构”的实践路径,可以实现职业教育文化育人从要素叠加向系统创新的范式突破。
2025年03期 v.40;No.173 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1K] [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黄春来;黄茜;张玲;
本文基于“互联网 +”背景,以湖南省高校图书馆为对象,探讨 O2O 模式下图书馆资源建设渠道的融合路径。通过分析平台荐购、PDA 等六大渠道建设的现状,提出渠道交互、引流、相承的融合策略,深化 PDA 应用、加强部门协作等优化路径。研究表明,线上线下渠道融合可提升资源建设效率与用户满意度,为图书馆资源建设创新发展提供实践指导。
2025年03期 v.40;No.173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5K] [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陈钢;戴朝晖;刘晨怡;
当前,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面临着教师数字化能力不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入不足、教师教学方法陈旧、缺乏智能化测评系统等困境。对此,实施提升高职心理专业教师传统文化素养及数字化能力,挖掘积极心理品质培育资源,构建数字化资源库,开发互动式教学平台提升高职学生学习积极性,建立智能化评估系统实时监测高职学生心理状态,设计虚拟现实体验项目、建设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智慧校园等数字化路径,可提升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质效。
2025年03期 v.40;No.173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2K] [下载次数:2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曹红;易思旭;
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是基于国家的战略需要、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学生培养的客观需要。目前,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现实困境,如课程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不健全、评价制度不科学、教育资源不均衡、认知体系不全面等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应当从参与改革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劳动教育产教融合实践体系和完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打造劳动教育资源平台等方面着手,实现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常态化。
2025年03期 v.40;No.173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4K] [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